春典——江湖人间的交流密语

所谓春典,乃旧时江湖人彼此间相互联系交流的一种特殊的语言,亦称隐语、行话、切口、黑话… 是中国流民社会群体出于不同文化习俗与交际需要,而创造的遁辞隐义的特殊隐语。

在江湖社会中,各种集团或群体往往会通过见面礼节;随身物品的携带、摆放程序;饮食坐卧的规矩;以及厅堂的布置来暗示主客双方各自所要表达的意图。但仅仅这些还不够,最终的交流仍需要通过春典这种特殊的语言手段来彻底表达双方的意思。

江湖中的“八门”,即八种职业的人早先都会说“春典”。在旧社会不能掌握这些基本的用语,就难于在江湖上生存。这八门分别是:金(算卦相 面的)、皮(卖野药的)、彩(练杂技、变戏法的)、挂(保镖、练武术卖艺的)、评(说评书的)、圌(说相声的)、调(行骗、偷窃的)柳(唱鼓曲的)。

有些春典很生动: 帽子叫“顶天儿”、鞋叫“踢土儿”、裤子叫“蹬空子”、外行人叫“空码儿”、下雨叫“摆金”、下雪叫“摆银”、解大便叫“撇山”、解小便叫“摆柳 儿”。

有一种说法:最早的江湖行话分南北两派,南方江湖行话叫“春”,北方叫“典”。“南春”和“北典”各不相同,所以南北两派之间没法沟通。后来经几辈江湖首领的努力,才将“南春”和“北典”统一起来,现在江湖行话统称为“春典”。

春典的产生,大致出于下列三种情形。一是由禁忌、避讳而形成的市井隐语。二是出于行业回避目的,免使外人知悉而形成的隐语行话。三是语言游戏类隐语。春典实际上是江湖人的第二语言系统。其内容丰富,应有尽有,囊括了从身体部位到社会职业,以及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礼节、交往等各种元素,如果两个江湖人在使用春典交谈的时候,不懂的春典的第三者即使完全听到,也会是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两个人在说 什么,哪怕说的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以相声为例,一场演出,场上的艺人在台上表演,该接他场的艺人未到,怎么办“掌穴”的,即整场演出的负责人,就会告诉在台上表 演的艺人“嗨点使”,或是“马后”,就是让艺人放开使活,说得长一点,好等未到的艺人;如“掌穴”的对台上的艺人说“蹶着点”,或是“马前”,意思就是可 以少说一点段子中不必要的情节,缩短演出的时间,快一点。“嗨”是“春典”中“大”或“多”的意思;“蹶”是“春典”中“小”或“少”的意思。无论是“嗨 点使”、“马后”,还是“蹶着点”、“马前”,如果让观众知道了,肯定不会满意的。可是又要照顾艺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就只能使用“春典”进行交流。

再如,有能耐的艺人在什么场合演出什么段子,艺人要视观众的情况来决定。比如观众群文化层次较高,可以使 “文哏活”,因为“包袱儿”容易抖响;如果青少年观众多,就应该使“皮儿薄”的段子。且不说艺人“撂地”,就是进了茶社、剧场演出,门外竖立的“水牌 子”,即演出广告,报纸上登的广告,也只刊登艺人的名字,很少登演出的段子。因此,在一段的情况下,有经验的艺人在台侧或在台上,瞄上一眼台下的观众,就 可知道观众的需要,并以此决定使哪块“活”。但在“逗哏”的和“捧哏”的商量演什么段子时,不能让外行听见,以防“泄密”。因此,有一些段子也有“春 典”,像《黄鹤楼》叫“楼腿子”,《八扇屏》叫“张扇儿”,《俏皮话》叫“平缝儿”,《树没叶》叫“干枝子”,《大上寿》叫“罗口”,《空城计》叫“站门 儿”,《地理图》叫“跑梁子”,《梦中婚》叫“晃亮子”,《白事会》叫“报出子”,《夸住宅》叫“谝窑儿”,《栓娃娃》叫“爬坡儿”,《相面》叫“戗盘 儿”,《福寿全》叫“丧碟子”,《论捧逗》叫“张咧子”,《拉洋片》叫“把光子”,《窦公训女》叫“钻斗儿”,《学数来宝》叫“默梆子”……

也有另外的一种情况,“逗哏”与“捧哏”的在上场前不用商量,而是用“包袱儿” “问”观众,这里提到的“问”不是“春典”,所谓的“问”就是试探,试探观众吃什么样的“包袱儿”,知道之后再开始“使活”。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很有可 能前场艺人说的段子,或是某个“包袱儿”,后边上场的艺人不知道,会出现重复使用的情况。这也没关系,后台管事的或是捡场的发现,马上会喊一句:“越 了!”台下的观众根本听不懂,也就无所谓,而台上的演员立即就会改说别的段子。以上所说,都是视观众的情况来选择要说的段子,用“春典”说,叫“把点起 春”,“点”就是观众,“春”就是相声段子。

台上的艺人在“使活”,忽然听见从后台传来“ 棚,摆金”这句话,那么艺人就得立马儿找相声的“底”,结束演出,鞠躬下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的茶社、书场都是在艺人说过一个段子后,向观众敛钱。如听后台管事的一喊“ 棚,摆金”,就是告诉台上的艺人:“外面阴天( 棚)了,要下雨(摆金)啦!”艺人就会快点结束,否则,如果打闪,闪后带着雷声,观众会“起堂”,即离开剧场。这样,钱也就敛不上来,节目就算白演啦。

作为一种行为保护的手段,“春典”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而且,作为艺人之间的交流手段,“春典”也起到了江湖中人相互帮助的作用。如艺人在“走穴”中,遇到困难、问题、麻烦,不管双方是否认识,只要用行话进行交流,就立即能得到关照。

下面转几个江湖春典

砸窑——踢场子
果儿——女人
尖果——漂亮女
苍果——老太太
戏果——调戏妇女
孙儿——应为“孙什”或“孙什码子”,是男人的意思。
尖孙——漂亮男人
抖花子——大姑娘
小铃铛——小姑娘
念嘬果——丑女人
苍孙——老头
怎科子——小男孩
排琴——兄弟
老戗儿——爸爸
磨头——母亲
子孙窑儿——媳妇
大天儿——丈夫
怀儿怎——孕妇

再来一个整段的对话(个小女孩和她父亲同事)
同事:“你在这干吗呢?”
女孩:“撇苏儿。”(哭呢)
同事:“干吗哭啊?”
女孩:“我瓤。”(我饿)
同事:“那就去吃点什么。”
女孩:“念啃。”(没吃的)
同事:“你爸你妈呢?”
女孩:“挑汉儿去了。”(出去干活了,我想应该是卖药去了)
同事:“走,到叔家吃去。”
女孩:“不,等我爸我妈治了杵儿,买回来吃的,准尖局。”(不,等我爸妈赚了钱,买回来吃的,肯定特别好)。
这小女孩所说的就是春典。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